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达到这个清净心的解脱境界,只因为当面错过不认知,失去了见性的时机。这就是“夜夜抱佛睡,朝朝共佛起。分秒不分离,只是不认知。”了了常知,空无一物,时时现前,不能认知。只因着相的习气毛病,使我们好好一尊清净自在佛,被一切的幻相迷盖,不能认识。这是多么可悲、多么可怜的事啊!
3、本自具足超越一切的金刚心
佛家600经典句子
见性就是认知不着幻相,就这么一件极容易的事,我们却执迷、颠倒了无量劫不能认知。佛说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众生性与佛性同是一空性,众生知与佛知同是一绝对的灵知。心佛众生本来没有差别,只因一念着相迷心,不认灵知本性,跟着一切的幻相跑,才有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之苦。其实在轮回生死之中,我们本性清净法身,还是不生不灭,没有什么生死轮回。只是自己着相的虚妄之心,执着有生死,才有虚妄的轮回之苦。
见性不着相,这是所有法门修行的共同目的,也只有见性才能不着相。反过来,也只有不着相才能见性。无论是说见性或说不着相,必须要建立在万缘放下、彻底放下的基础之上。彻底放下,必须要建立在无私无我、舍己为众生的基础之上。要做到无私无我、舍己为众生,必须要建立在明理明白之上。明理、明白、有智慧必须要建立在明心见性之上。这样一周圈的说来说去一大套,其实即是一法。一法通法法通,一法明法法明,一法了法法了,一法空法法空,一法清净法法清净,一法不可得法法不可得。万法即是当下的一法,一法即变现万法。从一法修成,万法皆成。一法不着,万法皆空。最怕转圈圈。从理入能透事,事事无障碍。从事入能明理,即可通达一切法皆空、皆幻、皆不可得。
原文:
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本然无来去,无死亦无生。
2、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众生无量劫,须臾未曾离。
3、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不变亦不坏,湛然常寂空。
4、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不从缘而灭,不从因而生。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初则无来处,终亦去无影。
6、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虽现轮涅相,真体未摇动。
7、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一物长灵明,涵盖乾与坤。
8、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诸法皆空处,不昧灵知明。
9、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非是无情物,本性自圆通。
10、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空寂灵知者,清净之心体。
11、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悟此空心体,明空大觉性。
12、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过去诸如来,见性而成佛。
13、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
14、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偈颂原文选自《真心》雪漠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5、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本然无来去,无死亦无生”,我们每个人本自具足的如意金刚心,是没有生死来去的,永远不会跟我们分离,即使身体因死亡而化为尘埃,这金刚心仍然不会离我们而去,对于这金刚心本身来说,生死皆是飘过眼前的风景。那为什么我们认为自己会生死来去呢?因为我们错误地把身体当成了真实的自己。身体作为诸多因缘聚合之物,当然会有生老病死,而我们生命的真我——金刚心,是没有生死来去的。
16、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众生无量劫,须臾未曾离”,不管我们的身体生生死死了多少次,这颗本有的金刚心却从未离开过我们,所有可离开的皆是生命里飘过的风景,只有不可离开、无法离开的才是生命真正的主体——真我,即金刚心。你可以抛弃任何东西,但无法抛弃自己,你可以任何东西都不带,但却无法不带着自己。
17、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不变亦不坏,湛然常寂空”,这个最真实的自己——金刚心,是不会变异坏灭的,祂湛然空寂,从“形象”上看则如同虚空,没有任何一丝一毫可把握的“实质”,即使最精密的科学仪器也无法探测到具体的存在,但我们自己却可以清晰地知道,我们的心就在这里。当我们只是专注地去体会自己的心,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如同虚空般湛然空寂。
18、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不从缘而灭,不从因而生”。所有因缘聚合的事物皆有生有灭,而我们本有的金刚心却并非因缘聚合之物,祂是本有的,不在因缘生灭之中,所以祂是超越生灭的,祂是超越生死的,我们生命最真实的自己——金刚心,本来就是超越生死的,不管你修不修行,这金刚心都是超越生死的。那为什么还要修行呢?修行的目的就在于改变我们错误的认识,正确地认知自己生命的真相,并把这种智慧传递给与我们有缘的生命。
19、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初则无来处,终亦去无影”。我们生命最真实的自己——金刚心,不是从任何地方来的,没有一个造物主创造了祂,也不向任何地方去,也没有任何人或事物可以消灭祂,祂是本自超越的。所以对于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如果把身体当成了“我”,那么我们就永远找不到答案。因为身体是诸多因缘聚合之物,有生有灭,在身体出生之前,身体是[空]的,在身体死亡化为尘埃之后,身体亦是[空]的,所以站在身体的角度,这三个问题就只能这样回答,我是[空],我从[空]中来,我向[空]中去。而如果我们看清了身体只是真我的载体,那么对于问题的回答就会变成这样:我是[金刚心],我不从哪里来,也不向哪里去。那有人问,佛陀涅槃之后,去了哪里?佛陀的肉身与我们的身体一样是因缘聚合之物,所以有生有灭,佛陀的法身,就是佛陀的金刚心,佛陀的金刚心,与我们的金刚心,都是无生无灭的,当你见到了自己的金刚心,就见到了佛陀的金刚心,这时,佛陀,就鲜活地活在你自己的生命里。
20、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优语录
“虽现轮涅相,真体未摇动”,我们生命最真实的自己——金刚心,虽然在觉悟前体验着轮回的景象,在觉悟后体验着涅槃的境界,但不管这体验是什么,金刚心本身是没有任何变异的,祂本自空寂,本自智慧,本自灵明,本自圆满,不动不摇,超越一切轮涅现象。
21、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一物长灵明,涵盖乾与坤”,我们生命最真实的自己——金刚心,是灵灵明明的,无形无相却灵明不昧,天地万物,都可映现于我们的心中,整个宇宙也同样可以映现于我们的心中,所有现象界的一切,不管是天地还是时空,不管是三界还是六道,都含摄于一心之内,没有例外。
22、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诸法皆空处,不昧灵知明”,即使所有现象界的一切都湮灭了,我们生命最真实的自己——金刚心,也仍然是灵灵明明的,祂可以在见证诸法皆空的同时见证自己的灵明不昧。
23、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非是无情物,本性自圆通”。有人说佛教宣扬的万法皆空是虚无主义,也有人说什么都空了就成了断灭空。这些说法其实都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佛教所说之空而导致的误解。我们生命最真实的自己——金刚心,是本有的,既然是本有的,怎么能说是虚无主义呢?怎么能说是断灭空呢?能说出虚无主义和断灭空的人,正是因为拥有本自具足的金刚心,才能说出这两个词来,离开了金刚心,则如同尸体,如何能说出来呢?我们生命最真实的自己——金刚心,不仅是本自具足不坏不灭的,而且是有灵性的,我们所有的见闻觉知以及所有的念头、思想、情绪等,都是金刚心在发挥着灵明灵知的作用,而且这颗金刚心具有无穷的潜力,人类通常所发挥出的能力和作用仅仅是这颗金刚心的灵知作用的一部分,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从外界收回到自己的心,就可以在深度的静定中开发出更多的能力。至于这颗金刚心的本领到底有多厉害,则有待于每个人自己去发现。
24、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空寂灵知者,清净之心体”,当我们专注于观照自己的心,就可以体会心的空寂清净与灵知是一体无分,从体的角度而言,我们的心是空寂清净的,从用的角度而言我们心是灵知具足的,在藏传佛教中,常常会用“明空”一词阐述我们的心性,明,即灵知具足灵明不昧,空,即无形无相空寂清净,这两种性质都是心的根本性质。
25、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悟此空心体,明空大觉性”,修行是为了觉悟自己生命的真相,那么什么是我们生命的真相呢?我们生命的真相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金刚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空寂清净、灵明不昧。如果你仅仅是语言上理解了那么还不够,你还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悟自己的心,去验证你所理解,直到你在自己的心内确证无疑。
26、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过去诸如来,见性而成佛”,注意,偈颂中有的语言是直指心性的究竟说法,有的是带有随顺众生的方便说法,这里的“过去诸如来”就是方便说法,比如佛经中提到的有着各种名号的如来,他们皆已成佛,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佛,都是因为见到了自己本有的金刚心,见到了自心空寂灵明的本性。
27、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所有的佛法皆是为了让我们见到自己的心,见到自己本自具足的金刚心,体悟本自具足的金刚心空寂灵明的本质、不生不灭的本质、清净无染的本质、本自圆满的本质。当我们在自己的内心真实地验证了这一切,我们就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而除了自己本有的心,我们也并无其他所得,这本有的心,从未失去过,所以也谈不上重新得到,我们仅仅是消除了一个对自己生命真相的错误认识而已。
28、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那么当我们正确地认识到了自己生命的真相,见到了自己心的真面目,我们的修行就完成了吗?没有。其实这时,我们的修行才刚刚开始。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我们这一刻明白了自己的心,下一刻就可能会忘记,我们生生世世所积累的习惯性认识和心灵的习气,会一次次地将我们带回错误的认识,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忘记自己的心,忘记自己心灵的空寂灵明,忘记自己心灵超越一切痛苦烦恼的现象,所以我们需要时时刻刻让自己重新回到对自心的正确认识里,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回到心灵本有的空寂、清净、灵明之中。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都需要让空寂灵明的心成为生命的主宰,而不要让生灭的情绪念头主宰了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安住于心灵本有的清净、空寂、灵明,就是最好的修行,也是最好的生活。
29、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差")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华。
97、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盘。
99、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03、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真心是菩萨净土。
106、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09、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1、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113、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20、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121、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25、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27、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0、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134、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138、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161、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162、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163、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164、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165、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166、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167、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
168、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169、于逆顺境界中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170、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171、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
172、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173、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174、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175、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176、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177、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178、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
179、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180、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能顾。
意气风发法清净法法清净,不从因此生。181、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182、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183、若得心中无事,佛至犹是冤家。
184、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185、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
186、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187、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盘三祗。
188、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证。
189、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
190、修行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
191、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192、益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
193、为心无染,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静故,能生无量知见。
194、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
195、真如妙体,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无事不应。
196、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
197、森罗即万象,一法之所印。
198、于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
本文由冠亚体育官网网址-冠亚体育官方入口『HOME』发布于文学天地,转载请注明出处:意气风发法清净法法清净,不从因此生
关键词: